开元体育中国传统首饰的历史上可追溯到史前社会,下可延伸到近现代,珠宝艺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映射了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当代中国珠宝艺术在不断融合和借鉴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风首饰”。
当前,年轻人愈发高涨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让国风风潮快速崛起,大量国风元素的商品、游戏、音乐作品涌入市场,汉服、戏腔歌曲、马面裙、《黑神话·悟空》等,不一而足。但国风仅限于此吗?人们往往将国风与具体的物品、图案和文化形式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国风更为深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国风”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因此国风设计很易走向两个极端:激进的创新者,容易误读或曲解传统文化,过度的创新导致传统文化的本质被稀释;保守者容易厚古薄今,一味复古而对新生事物一概否定,与时代脱节。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也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以影视剧为例,观众既不能接受对于历史和名著的胡编乱造,肆意篡改,也不能接受封建守旧的情节和价值观念。
当前国风首饰设计领域也面临着上述问题,不仅限制了国风首饰的发展,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什么是完整意义上的国风首饰呢?不是复古就叫国风首饰,答案其实就藏在“国风首饰”这四个字里。
本文从当代国风首饰设计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国”“风”“首”“饰”四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突围国风首饰设计之困。
国风首饰设计之困的第一个表现是对中国审美文化理解的狭隘化。目前市面上的国风首饰往往局限于明清风格的模仿,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挖掘。
明清两个朝代因为距今较近,留存的文物实证与装饰纹样较多,故较易学习模仿,透过早年的电影电视剧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背景为明清时期的题材更为多见。
大部分国外群体对于国风的印象都极度固化,就像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就是瓜皮帽和地主服,说起中国色彩一定只有大红大绿。不少国人对于国风的认知也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诚然,明清风格纹饰华丽细腻,色彩繁复明艳,但国风远不限于此。
在我国漫长的工艺美术史上,出现过非常多令人叹为观止,审美打破固有印象,超越今人认知的优秀作品。
出土于浙江杭州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汝窑水仙盆。
出土于南宋“南海一号”沉船,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宋代金链;2016年浙江台州赵伯澐墓出土,现藏于湖州市博物馆的南宋水晶璧。
出土于山西省垣曲北白鹅一号墓,现藏于山西考古博物馆的东周“猫爪”足型金饰。
就珠宝玉石本身而言,从新石器时期抽象神秘的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到唐宋时期或富丽厚重或清丽简约的金银器,甚至民国时代中西并蓄的珠宝饰品,每个时代的首饰都有其石破天惊的创新与进步,亦有独特的审美和意蕴。
坐拥五千年文化积累的当代人,为何要拘泥于短短三两百年间的审美?设计师应当拓宽视野,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国风首饰。
“风”指的是首饰风格元素取自吉祥图案、诗词歌赋、陶瓷书画等各类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形式,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国风首饰设计之困的第二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过于简单粗暴,表现为运用上的堆砌和设计上的懒惰。
市场上不少国风首饰设计,为了体现“中国风”,往往直接使用元宝、龙凤、花鸟、脸谱等符号,并且不加选择地堆砌,使得作品杂乱无章,花哨矫饰。
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没有突出文化特色,也没有对深层次文化进行进一步解构,缺乏主题和焦点,容易带来视觉上的疲劳。
此类产品充斥市场进一步强化了错误的设计思路,并导致恶性循环。商家懒于创新,新品开发周期被无限缩短,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最终导致货品滞销。此类现象从玉石品类到镶嵌品类、黄金品类都有出现。
首饰设计应该是有节制的,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化元素,既能展现国风之美,又能保持作品的简洁和现代感。
好的国风设计应该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传达,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和提炼,以更加含蓄和艺术的方式展现文化内涵。
2024年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展》,有一件名为《游翔》的作品,设计将蛙的身体跃起的弧线链接婴孩元素形成优美、简洁、有力的轨迹,并未直接堆砌传统元素,而是进行了再次创作。
这件作品能够看出中国传统婴戏图以及图腾文化的影子与元素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值得当代设计师学习的。
“首”指的是首饰的设计语言和材料的运用开风气之先,大胆创新,匠心独运,引领时尚美学。
国风首饰设计之困的第三个表现是首饰的设计语言过于粗浅,缺少对纹饰寓意的深层次挖掘,材料的运用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导致首饰设计落后于西方。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驾驭色彩、线条与处理装饰图案的高手,一直以来中国传统配色与图案都成为了在国际上一些珠宝品牌和其它时尚领域的灵感来源。学术上也不乏一些学者对于中国传统纹饰有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十九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欧文琼斯就著有《装饰的法则:中国纹样》一书。
近代以来,设计界完全被西方掌握话语权,东方纹饰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含义未被纳入教育体系。
不少首饰设计仅仅使用纹饰、结构来作为设计语言开元体育,缺乏故事性和主题性,也就没有能够打动人心的能力。
有一脉相承的主题,能够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或哲思可以成为一种珠宝设计的方向。
拿《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展》中的《悟禅知翠》这一作品来说,作者将“蝉”这一具象化形象作为作品主体呈现。从距今7000 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一直到现在,蝉都是珠宝首饰中的热门题材。
除了它的生物对称之美,羽翼构成之美外,在儒释道文化里都具有空灵高洁的象征寓意。除了昆虫竹叶具象化表达,亦运用了规律性的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在展现画面、构图之美的同时亦带有西方珠宝的韵律美与节奏美。
从材料运用上看,国风首饰除金银之外取材范围其实非常广泛,金玉木石皆可为之。我国古代就用丝绦系玉、串珠等非金属宝石质地的首饰。
所以镶嵌并不是国风首饰唯一的呈现形式。近年来还出现了钛合金、陶瓷等材料加入首饰设计阵营,在表现力上与工艺上俱有所突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演变出新的风格与特色。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国风首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同时,国风首饰的设计师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探索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路径。
积极引入跨界合作和技术创新。比如结合数字艺术、3D打印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国风首饰注入更多可能性和想象力。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界限,力求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国风首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饰”指的是以故事性的设计引领个性表达,彰显国风的同时吻合个人情感与当下社会。
国风首饰设计之困的第四个表现是首饰繁复的设计与当代高效快节奏的生活相脱节,且无法满足人们对国风首饰日常化佩戴的需求。
珠宝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称得上最日常、最实用的艺术品。它们伴随人类千年之久,随着社会形态、流行文化与服饰观念的变化而一直变化。
国风珠宝作为承前启后,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介质,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与生活。
早期国风珠宝为了展示华丽无比的装饰效果甚至是满足“炫技”的需要,以及迎合大部分人对于国风的刻板印象。无限地使用繁缛的设计、复杂的结构、难以保养的细节。
这些作品工艺上看似精美复杂,实际上非常不适应当代人社交与工作,如果国风首饰的款式完全照搬传统首饰的步摇流苏、指套、掩鬓等款式,则非常需要特殊的服饰与使用场景搭配,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同时,一些具有特殊元素符号的产品由于过于个性鲜明,带来了佩戴烦琐、保养复杂与场景受限制的缺憾。在突破这些限制之后,古法金等一类国风首饰迅速流行了起来。
珠宝首饰分为商业款与高级定制款。用于满足日常佩戴与高端社交场景的商业款珠宝,若是能够将商业与艺术更好地融合,打造出更多既有保留深厚文化符号、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产品、并把产品做得更易于搭配、场景适应性更广,则更易打开国风首饰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接受度。
从高级定制款来说,可以在当代礼服项链、套装款式的基础上融合我国传统纹饰、工艺美术、服饰美学等文化让其更有中国特色。
国风首饰设计要想突破现状,必须在拓宽国风理解、深化文化运用、创新材料运用、控制设计分寸和构建主题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国风首饰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视野,推动着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现代生活美学的探索与实践,彰显出国风首饰在新时代下的无限潜力和生命力。愿我们每一位设计师都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国风首饰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谢佳谕,珠宝设计师,青年古董首饰收藏家,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番禺区珠宝设计与工艺师协会会员,故玉珠宝创始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